民国往事 · 第一部 📝 初次影响

📖 来源: 登录考古茶社阅读本文,和其它茶友共享阅读心得!

第二章 拜访林自清

三月末的鄱阳湖,春水已涨,日渐温暖,湖面上薄雾如纱。湖口的码头上,早起的脚夫已开始卸货,木船载着米粮、瓷器、竹木,从赣江上游缓缓驶来。偶尔有洋人的小火轮鸣着汽笛经过,黑烟从烟囱里喷出,在湖天之间拖出一道短暂的污痕,引得岸边玩耍的孩童指指点点。

知秋的心情却远不如这风景般开阔。

自那日李老爷来提亲后,知秋心中总有些莫名的烦躁。对于李家那姑娘,他一点都没兴趣,倒是对那李老太爷,自己莫名其妙地会不时想起。这种奇怪的心思,知秋甚是苦恼。

他不愿多想那场相亲,却又无法完全摆脱父亲的期望与自己的异样心思。穆府的日子一如既往地平静,可他却觉得,这平静之下,总有一股无形的压抑,让他喘不过气。

这一日,知秋借口出门散心,独自步行至镇上的一所中学,去探望林自清。

林自清和知秋是忘年交挚友,年长他四十来岁,在湖口镇已算老先生。他早年曾留学东瀛,回国后在九江的商校任教,后到湖口镇中学,主讲文史。他声音低缓,语句如泉水流淌,讲课时极少板书,却能将晦涩文字讲得透彻入微,学生们称他“林老”,更有年幼顽皮者背地里唤他“林菩萨”,因他总是不急不躁,和颜悦色。

知秋与林自清初识于两年前九江城内一场书会,当时林自清正与几位青年辩论《礼与法》,眼神澄澈,娓娓道来,又词锋锐利。年少的知秋被他的气度与谈吐深深吸引,竟不顾身份年岁之差,主动与他攀谈。自那日起,两人便书信不断,偶有空便见面小叙。

中学坐落在城东,靠近湖边,是一座灰砖砌成的二层楼房,院子里几株老槐树盘根错节,枝叶茂盛,苍绿如盖。

知秋到时,正值课间,学生三三两两散在校园中,或捧书默读,或笑闹追逐。他远远便望见林自清从教学楼走出,灰衫随风微扬,手中夹着一本薄书,鼻梁上那副老式银边眼镜泛着微光,鬓发在日光下显出几缕银丝,显得格外沉静清朗。虽年过半百,但身姿仍挺拔。走路不疾不徐,举手投足间,自有一股沉稳儒雅的风度。

“林先生!”知秋扬手招呼。

林自清抬头,眼中闪过一丝惊喜,随即笑容温和,步履从容地迎上前来。他声音略显沙哑:“哟,知秋来了?”

他上前拍了拍知秋的肩,目光细细打量,半是打趣地道:“你小子,瞧你这气色,越来越俊朗了!跑镇上来是不是刚去会过哪位富家小姐呀?”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知秋微微一愣,忙掩饰道:“哪儿的话,只是家里闷得慌,出来走走,顺便来看看您。”

他顿了顿,又笑着补了一句:“听说您现在在商校讲课,学生都抢着听,我怎能不来叨扰一杯茶聆听教诲,长长见识?”

林自清笑着摇头,眼中有慈爱之意,推了推眼镜,道:“少来打趣你林叔叔。不过既然来了,那便去我屋里坐坐,一杯清茶还是供得起的。”

他领路,带着知秋穿过校园,来到一间简朴的宿舍楼。宿舍在二楼,屋内不大,却极整洁。书架上码着《汉书》《通鉴》《民报》《东洋新闻》等旧刊,窗台边一盆文竹摇曳生姿,桌上茶炉已架,似是已经准备好有人来访。

林自清请知秋坐下,不慌不忙地烧水、温杯、投茶。待水滚起,香气升腾,屋中氤氲出淡淡龙井清香。

他递茶过去,目光落在知秋身上,语气含笑:“说吧,你这穆府大少爷,可不像只是随便就跑出来散心的。”

知秋端起茶杯,低头吹了吹热气,迟疑片刻,才略带苦笑说笑:“林先生,您倒像是算命的?怎就被你猜中了。”

他低声道:“其实.... 也没什么大事…… 就是前几日,家里来了人提亲,父亲想让我去见一面。”

林自清闻言,微微颔首,并未急着接话,而是静静地看着知秋,像是等他继续说下去。

知秋索性放下茶杯,叹了口气:““那李家姑娘我一面都未见过,可父亲已言之凿凿,似乎只要我点头,年内就可随时成婚。”

知秋顿了顿,脸色微红,“我……我并不想娶她。甚至……甚至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愿意娶谁。我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了。父亲一心盼我成家,可我一想到要跟个素未谋面的姑娘过一辈子,就觉得……觉得心里堵得慌。”

林自清听罢,轻轻一笑,似乎并不讶异,只略微一抬眉,继续品了口茶。他缓声道:“堵得慌?知秋,你有没有想过,这‘堵’从何而来?是因为你不想成家,还是因为你觉得,这桩婚事,根本不是你想要的?”

知秋怔怔地看着他,声音微颤:“可若我与旁人不同呢?若我这辈子……不愿娶妻,只想做个……自由之人呢?”

林自清将茶盏轻轻放下,坐直身子,沉声道:“这世道里,人人皆是行于礼教之岸,心却如舟。你要问你该向哪里去,便先得看你心舟欲往何方。”

知秋一怔,抬头看向林自清。对方眼神沉静,似能看透他的心思,让他一时无言以对。他张了张嘴,却又不知从何说起。

林自清见他沉默,便从桌上拿起一本杂志,封面上印着《新青年》三字,递到知秋面前:“你且读读,看世上是否还有别的活法。”

知秋接过杂志,翻开几页,见是一些新思潮的文章,谈及婚姻、自由与个人意志。他随意扫了几行,目光落在一段文字上:“礼教之壳,束缚人心,然自由之魂,当自内心萌发……”

他心头微动,抬头看向林自清:“这些话……写着有些大胆。”

林自清推了推眼镜,语气平静却有力:“大胆?不过是说出了许多人心里的疑惑罢了。知秋,你觉得婚姻是什么?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还是两个人的心意相通?你说你对婚事‘堵得慌’,可你有没有问过自己,你到底想要什么?”

知秋被这话问得愣住。他从未如此直白地思考过自己的心意。父亲的期望、家族的责任、孝道的教诲,这些仿佛一张无形的膜,将他牢牢困住。可林自清的话,却像一柄细刃,轻轻划开了这张膜的一角,让他窥见了更多光亮。

他低声道:“我……我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只是觉得,若是依着父亲的意思,娶了那李家小姐,我这辈子,怕是再无半点自己的影子了。”

林自清听罢,点了点头,目光中带着几分鼓励:“你能想到这一层,已是不易。知秋,礼教看似堂皇,实则多是空壳。它教你孝顺、教你顺从,却从不问你的心是否甘愿。你可知,这世上,有多少人因着这空壳,活得像行尸走肉?”

知秋抬头,眼神清亮:“林先生,您也一生未娶,到今天您后悔吗?”

林自清望向窗外,老槐树在风中摇曳,阳光透过叶隙洒在他的额纹与鬓白之间。他静静道:“我这一生,未娶未立,只因早年看尽虚名礼教之伪。我不后悔。老了,只觉清茶一盏,学生三两,已够此生。”

“林先生,您是说……人可以不按礼教来活?” 知秋的声音有些颤抖,像是怕自己的问题太过离经叛道。

林自清微微一笑,从书架上又抽出一本《雨丝》杂志,翻开几页,递到知秋手中。知秋低头一看,页面上写着《娜拉走后怎样》,作者是鲁迅。他疑惑地看向林自清。

林自清转身去给知秋添了一些茶水,解释道:“这篇文章,谈的是一个人如何从旧的枷锁中挣脱出来。你读读看,或许能明白,人生不该只是等待命运的判词,我们要学会给自己写前言。”

知秋手指摩挲着书页,心中泛起一阵波澜。他隐约觉得,这文章中里,或许藏着一些他从未想过的答案。他抬头看向林自清,认真道:“林先生,我……我一定会好好读的。”

林自清点了点头,语气温和的说道:“知秋,自由的心灵,不是一朝一夕能找到的。但你得先迈出第一步——问问自己,你到底是谁,你想要什么。别让礼教、孝道这些东西,压得你连自己的心都不敢听。”

知秋沉默了片刻,心中似有一团乱麻被轻轻扯开了一角。他曾认为,以家族为重,父亲的期盼、穆氏的传承,都是他肩上的重担。可林自清的话,却让他第一次开始质疑:这些重担,是否真的必须由他来背?他的心,是否也能有自己的方向?

知秋却觉得胸中忽有一线清气升起,虽仍困惑,却不再那么压抑。他看着林自清那张写满岁月痕迹的脸庞,忽觉世间竟有一种温柔,能将人从礼教的镣铐中轻轻解放出来。那是一种年长者的温柔,不急不迫,似春水缓流,令人甘愿沉溺。

林自清说话时,坐姿极稳,脊背挺直,却不显拘谨。年过半百的他鬓边已然斑白,鬓角处尤其显眼,但他的眼睛却依旧澄澈明亮,神色沉静,仿佛一潭深湖,能映照人心。

知秋盯着他看了片刻,竟生出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依恋来。他喜欢林自清坐在阳光下那种沉静的模样,喜欢他不疾不徐泡茶的样子,喜欢他说话前轻轻抿唇、推推眼镜的动作,连他眼角那几道细纹,知秋也觉得好看极了——那是年岁留下的痕迹,却也是阅尽风霜仍温和以待的印记。知秋心里觉得很暖,不由了笑了笑。

“你笑什么?”林自清忽然望向他,轻声问道。

知秋一怔,随即低下头,掩饰道:“没什么……就是觉得您说得对。”

“我哪句说得对?”林自清带着笑意反问。

“都对。”知秋轻声答道,又抬眼望向他,“林先生,这些书和杂志我可以借一段时间吗?”

“无需借,这些书就算送给你了。” 林自清哈哈一笑,又给知秋加了点茶水,然后换了个话题,聊起近日商校的一些趣事。知秋听得入神,脸上也渐渐放松,露出几分笑意。

两人聊了近一个时辰,知秋的心情已经不再那么沉重,气氛也变得更加轻松愉快。渐渐地,他感到一种久违的温暖,心里的那份沉重似乎被缓缓化解了。两人又谈了几句,知秋准备起身告辞。

林自清站起身来送他,叮嘱道:“知秋,回去后好好想想。别急着给自己下定论,慢慢来。”

知秋点了点头,握着几本书,他犹豫了一下,低声说道:“林先生,我…可以抱一下你吗?”

林自清愣了一下,似乎没料到他会突然提出这个请求。但随即,他微微一笑,眼神温柔,伸开双手道:“当然,来吧。”

知秋有些紧张,尽力保持自然,伸手环住了林自清。

两人轻轻相拥,片刻的安静后,知秋感到一种莫名的宽慰,仿佛所有的负担都轻了一些。知秋松开了手,略显局促地笑了笑,低声道:“谢谢你,林先生。”

林自清笑了笑,轻轻拍了拍知秋的背部。

正当两人分开时,楼梯口忽然传来脚步声,二人转头看去,迎面走来一个人。

那人约莫60来岁,头发灰白,发丝根根硬朗的微微弯曲着;穿着灰黑色长衫,衣摆微微敞开,身形有些发福,袖口随意地挽起一截,露出白白的手腕,手中提着一个布包。

林自清见到来人,眼中闪过一丝喜悦,笑着迎上去:“允白,我还说下午要去你那儿取书。你这倒是自己来了。正好,给你介绍一下,这是穆府的少爷穆知秋。”

他转头又向知秋介绍道:“知秋,这是程允白先生,湖口镇的书商,平日里收一些古籍,也帮人抄写经文,大家都称他为闲散文人。”

程允白闻言,朝知秋拱了拱手:“穆公子,久闻大名,今日得见,果然风度翩翩。”

他的声音低沉而温暖,带着一种让人舒心的磁性。

知秋连忙回礼,口中道:“程先生久仰!”

林自清拍了拍知秋的肩,笑道:“好了,你先回去吧。允白这人,话匣子一开就会收不住,别让他耽误了你的时辰。”

他语气中带着几分揶揄,程允白听罢,只笑着摇了摇头,并未反驳。

知秋点点头,与程允白又寒暄了两句,便转身离开。

走到楼下,他忍不住回头看了一眼,只见楼上2人并排走向林自清房门,程允白低声说了句什么,林自清侧头一笑,二人推门而入,门扇很快合上。

章节评论 (0)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第一条评论吧!

阅读设置

《民国往事》目录

第一章 穆府提亲 第二章 拜访林自清 第三章 搬入西厢房的兰管家 第四章 练功房的难堪意外 第五章 兰管家的旧伤疤 第六章 初访程允白的书肆 第七章 砸开了原本懵懂的世界 第八章 穆长青的心思 第九章 穆府浴房父子情 第十章 老太爷的来信 第十一章 知秋初识莫山云 第十二章 马程密会 第十三章 双钟镇的莫爷 第十四章 莫爷和齐云飞 第十五章 齐云飞的遗憾 第十六章 知秋的初体验 第十七章 知秋遇险 第十八章 迷乱的知秋 第十九章 暗流涌动 第二十章 知秋释怀 第二十一章 深夜访客 第二十二章 沈观海的诊断 第二十三章 隐秘的触碰 第二十四章 暗夜激情 第二十五章 真相初露 第二十六章 三爷的宠溺 第二十七章 三爷的名分 第二十八章 知秋的坦诚 第二十九章 未谋面的父亲 第三十章 促成二老 第三十一章 穆长青的心思 第三十二章 内院新管家 第三十三章 准备洞房 第三十四章 穆府新郎官 第三十五章 伺候新郎官 第三十六章 被拿捏的家长 第三十七章 洞房花烛夜 第三十八章 知秋的请安 第三十九章 新一家之主 第四十章 知秋的宠溺 第四十一章 温情四溢的厢房 第四十二章 张之云和李修远 第四十三章 春意盎然 第四十四章 账房亲近 第四十五章 骑马 第四十六章 赛马 第四十七章 澡房里的争执 第四十八章 救命恩人 第四十九章 认亲 第五十章 退亲 第五十一章 岗楼亲昵 第五十二章 寻找林自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