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国同志称呼术语大全
一、传统文化与历史时期中的同性恋代名词
中国同性恋的历史悠久,在古代并不完全是禁忌。在封建时代的文学、史书与民间传说中,同性恋曾有多个代称,常隐含在典故中,以下是几种主要的代名词:
1. 断袖(之癖)
来源:出自《汉书·董贤传》。讲述汉哀帝与男宠董贤同床而眠,哀帝因董贤还未醒来,便“断袖而起”,从此“断袖”成为男男恋的代名词。
使用方式:常用于文学、历史引用,如“断袖之癖”、“断袖情深”。
案例:明代冯梦龙《情史》记载许多“断袖”式情感,如男宠受宠影响朝政,显示其在贵族中的普遍性。
2. 龙阳(之癖)
来源:出自《战国策·魏策》。魏王宠爱龙阳君,后者怕失宠而哭,魏王为其设下“断情”的策略。因“龙阳君”而得名。
使用方式:可单称“龙阳”,如“他有龙阳之好”,暗示男男之情。
案例:清代文人笔记中常提到“龙阳之癖”,指代文人之间的男色恋。
3. 分桃
来源:《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记载春秋时期卫灵公的男宠弥子瑕“啖桃”,吃剩一半美桃赠予君王。
使用方式:表示男同性之间的情意,如“分桃之爱”、“遗桃之恩”。
案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世说新语》中有隐晦描述贵族之间“分桃”情谊。
二、近现代时期的同性恋代称
随着西方性别理论、性解放观念进入中国,以及社会控制与污名化并存,近现代同性恋代称也随之演变:
1. 玻璃
来源:粤语中“玻璃”(音近“菠萝”)隐喻为易碎、脆弱,被用作指同性恋,尤其是男同性恋者。
使用方式:常用于口语,如“他是玻璃”、“你别是块玻璃吧”。
发展变化:后来在同志圈中自嘲性使用,如“我是玻璃心”,但也带有贬义。
案例:1980-1990年代港剧、网络论坛中,“玻璃”常作为戏谑用语。
2. 同志
来源:原意为“志同道合者”,在1950年代作为左翼政治用语。后被港台男同性恋圈借用,传入大陆。
发展变化:1980年代初,中国大陆开始使用“同志”代指同性恋,尤其在地下社群中广泛使用。
使用方式:可用于自我认同或称呼他人,如“我是同志”、“他是圈里人”。
案例:1998年,导演张元拍摄纪录片《东宫西宫》,其中就使用“同志”作为同性恋群体的代称,是大陆影视中较早明示同性恋身份的作品。
三、网络文化与亚文化中的代称
随着互联网发展,LGBTQ+群体在网络上发展出一系列具有隐秘性、趣味性和认同感的代称体系:
1. 圈里人 / 圈内人
意义:暗指同性恋群体内部的成员,“圈”即指“同志圈”或“LGBT圈”。
使用方式:例如“他是不是圈里人?”、“我们圈里都知道他”。
案例:豆瓣、天涯早期的同志论坛常称呼会员为“圈内人”。
2. 零和一(0/1)
来源:来自日语BL文化中的“攻/受”设定,引申为性角色代称。
解释:
“1”:主动方(攻)
“0”:被动方(受)
使用方式:如“他是1”、“你看起来像0”。
案例:在交友平台、论坛中常用作筛选与偏好标签,如“0偏1”、“纯1”等。
3. 小受 / 小攻
来源:日系耽美文化输入,主要在腐女文化与同志圈中流行。
使用方式:带有情感化、角色扮演色彩,多用于轻松语境中。
案例:文学网站“晋江”与同人圈中广泛使用“攻”、“受”标签来标识人物关系。
4. 基 / 基佬 / 基友
来源:英语“gay”的音译“基”,最早见于港台地区。
发展变化:本带调侃、轻蔑意味,后被社群部分接受甚至自嘲使用。
使用方式:
“基佬”:男性同性恋者,语气较俗。
“基友”:男性朋友间调侃用语,有时含有双关。
案例:网络爆红词“好基友,一辈子”曾广泛传播,强化“基友”等词语的普及。
四、女同性恋群体的代称(补充)
女同性恋也有自己的隐语体系,常见的有:
1. 拉拉
来源:英语“lesbian”的音译缩写。
使用方式:如“她是拉拉”、“拉圈”等。
案例:中国第一部以女同性恋为题材的纪录片《她们的故事》于2000年代初采访了许多“拉拉”。
2. T / P / H
含义:
T(Tomboy):偏男性化的女同志
P(Pure):偏女性化的女同志
H(H不分):不分攻受/性别气质
使用方式:如“她是T,我是P”,或“我们是H”。
案例:2000年代起在拉拉网站、社群中广泛使用,如豆瓣“拉拉社”中有详细T/P标签归类。
五、现实生活中的运用与风险
这些代名词往往在特定语境中才能被理解。许多同志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这些“代称”,可以隐藏身份、防止歧视,但也存在误解、污名化甚至暴力风险。
案例:豆瓣小组、微博话题
“同志”这一代称被微博设限过敏感词。
“拉拉”、“基”类词汇也多次成为审查对象,相关账号被禁言。
六、现代LGBT群体的新兴代称与隐语
近年来,在社交网络、手机应用、审查环境影响下,LGBT群体衍生出许多新型代称体系,既用于自我保护,也具识别功能。其中一些术语乍看无关,实则为“密码式”表达。
1. 通讯录
含义:代指“同志”(特别是男同志)群体。
来源与逻辑:
微信通讯录中的联系人,象征圈内熟人。
本意隐蔽,便于在社交平台规避审查,如“你通讯录很丰富吧”表示你同志圈人脉广。
使用方式:
“他是我通讯录里最重要的人” → 暗指男朋友。
“我最近通讯录又加了几个” → 加入了几个圈内好友。
案例:
某豆瓣话题:“你和你的‘通讯录’有多熟?”即圈内人匿名分享男同交往故事。
小红书、微博等平台有用“通讯录”标签隐藏LGBT内容,绕过敏感词系统。
2. 出道 / 没出道
含义:是否公开出柜。
来源:借用娱乐圈“出道”概念,表示“以真实身份出现在公众面前”。
使用方式:
“他还没出道” → 没有向亲友公开性取向。
“我出道好多年了” → 已完全出柜。
案例:
网络小说、论坛、拉拉社群常以“出道文”形容自我认同或出柜经历。
3. 听歌 / 唱歌
含义:与“基(G)”谐音,构成隐喻式说法。
使用方式:
“他最近老在听歌” → 暗示他在接触同志圈。
“你喜欢唱歌还是听歌?” → 探询你是1还是0(攻/受)。
来源:
文字游戏,避免用直接代称而被屏蔽。
案例:
某QQ群规则:“不问唱不唱歌”,即不询问对方性角色偏好(0/1)。
4. 皮肤管理 / 做脸 /护理
含义:代指性行为(尤其是接受一方)或约会。
使用方式:
“今天有个做皮肤管理的预约” → 表示约见某个0或发生性行为。
“刚做完护理回来” → 隐晦表达性生活结束。
案例:
男同社交软件“Blued”、“Aloha”聊天中常见,带有调侃和自嘲性质。
5. 跳舞 / 跳广场舞
含义:代指“交友”、“圈内活动”,尤其是年长群体的社交隐语。
使用方式:
“老张这周又去跳广场舞了” → 指他又去圈内活动。
案例:
老年同志群体在微信群、QQ群中用“跳舞”指代相亲、交友聚会。
6. 走后门
含义:直接暗指男同性间肛交行为。
发展变化:
原是普通俗语,但在圈内语境中专门用于描述性行为,因肛门为“后门”。
使用方式:
“你是不是走后门的?”、“他好像喜欢走后门的”。
案例:
某些段子手或短视频内容用双关语调侃,如“这哥们擅长走后门”,观众会心一笑。
7. 西皮 / CP
来源:源自“couple”的缩写,网络用语常写作“CP”、“西皮”。
含义:指代情侣关系(泛指异性/同性),在同志文化中用于公开但隐晦地表示恋人。
使用方式:
“你跟他是西皮吗?”、“我们是老CP了”。
案例:
同人圈、拉圈、腐圈广泛使用,也被用于“营业型情侣”或“假想情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