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酷儿”(Queer)是什么意思?它是身份还是立场?
“酷儿”(Queer)这个词在当代性别与性取向研究中是一个复杂、多层次的概念,具有历史演变性和语义开放性。回答你提出的问题“它是身份还是立场?”前,我们需要从它的历史背景、语义发展、使用方式来逐层剖析。
一、历史起源:从污蔑到自我认同
“Queer”原意是“奇怪的”、“不正常的”,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它在英语中常被用作对同性恋者的侮辱性词语,尤其是对男同性恋者(如"You're queer"意味着“你不正常”或“你是同性恋”)。
然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尤其是在美国,LGBTQ+社群中的部分成员开始重新夺回这个词的定义权,把它从辱骂词变成一种骄傲、包容、多元的标识。这与“黑人民权运动”中“Black is beautiful”的策略有些相似。
二、Queer 是身份还是立场?
1. Queer作为身份(Identity)
♂含义:
Queer可被理解为一种非规范性的性别或性取向身份。它包括但不限于:
同性恋(gay, lesbian)
双性恋(bisexual)
泛性恋(pansexual)
非二元性别者(non-binary)
酷儿异性恋者(与传统异性恋不同的关系或性实践者)
♂特点:
模糊边界:不像“同性恋”或“跨性别”那样有明确定义,Queer强调流动性(fluidity)和反对标签本身。
拒绝规范性:Queer身份者可能不愿被传统性/别标签定义,例如一个不想自称为“女同性恋”的女性,可能更愿意说自己是“Queer”。
♂案例:
比如,美国作家和表演艺术家Kate Bornstein,自认为不是男人也不是女人,也不完全是跨性别者。她自称“Queer”,强调她的性别身份不是传统类别所能归类的。
2. Queer作为立场(Politics/Position)
♂含义:
Queer不仅是身份,也是一种政治立场和社会批判方法,通常称为“酷儿理论”(Queer Theory)。
它强调:
反对异性恋规范(heteronormativity):认为社会默认异性恋是一种“正常”状态是不公的。
挑战固定性别与性倾向观念:反对将人严格分类成“男/女”、“异/同”等二元对立。
关注边缘群体的经验:比如跨性别者、有色人种LGBTQ群体、残障LGBTQ者等。
♂特点:
反标签化:它甚至反对“同性恋”、“跨性别”等标签带来的社会规训。
跨学科视角:Queer立场常常用于文学、社会学、人类学、电影研究等领域,分析主流文化中的性别与权力结构。
解构(Deconstruction)性思维:它更重视过程、关系、实践,而非固定身份。
♂案例:
著名的酷儿理论家 Judith Butler,在她的著作《性别麻烦》(Gender Trouble)中提出“性别不是我们‘是什么’,而是我们不断‘做’出来的(gender is performative)”,强调性别并非固定本质,而是社会建构的过程。这种思想被认为是“酷儿立场”的重要基础。
三、身份与立场的交集与冲突
Queer的特殊之处就在于——它既可以是身份,也可以是立场,但这两者不一定总是同时存在:
类型 | 描述 |
---|---|
Queer身份者 | 一个普通人,可能是双性恋、泛性恋或不愿被性别限制者,自称为Queer。 |
Queer立场者 | 可能是学者、活动者,理论上批判性别规范和权力结构,未必在私人生活中认同自己是Queer。 |
兼具者 | 既认同自己为酷儿(身份),也参与性别政治运动或学术实践(立场)。 |
♂示例分析:
一个女跨性别者认为自己是异性恋,但她支持酷儿运动,反对社会的性别刻板印象——她可能不认为自己是Queer身份者,但她的思想接近Queer立场。
一个年轻人讨厌“女”或“男”这个分类,也不想被称为同性恋或异性恋,他说自己是Queer——这是Queer作为身份的表达。
四、总结回答
“酷儿(Queer)”到底是什么?
Queer既是一种身份,也是一种立场。
身份上,它代表对传统性/别标签的拒斥与模糊化,是一种包容性、自我命名的方式。
立场上,它是一种批判社会规范、挑战主流文化与权力结构的政治与理论姿态。
它反对社会的“标准化人类模型”,推崇差异、多元、变动与流动性。
五、现实生活中的Queer使用方式
在许多国家或社群中,Queer被用作:
LGBTQ+的总称(比如LGBTQIA+中的“Q”)
一种活动者口号(如“Queer Liberation”)
学术领域术语(Queer Theory)
青年人中流行的性别认同方式(尤其在Z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