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芬奇
关于**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的同性恋问题,历史学界有大量的探讨与分析。
一、背景简介
列奥纳多·达·芬奇(1452–1519)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多才多艺天才,涉足绘画、雕塑、建筑、科学、解剖、机械等诸多领域。他的天赋和神秘气质引发了无数后世的研究,也包括他复杂而隐秘的私人生活,尤其是他的性取向。
二、文献证据与历史记录
1. 同性恋指控与审讯记录
在1476年,24岁的达芬奇曾因涉嫌与一名男妓发生性行为而被佛罗伦萨当局以鸡奸罪(意大利语:sodomia)起诉。当时一共被控的有四人,包括达芬奇和一位金匠的学徒Jacopo Saltarelli。
-
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鸡奸罪是刑事重罪,可被处以死刑,但很多时候会因为缺乏证据或贵族背景而不了了之。
-
由于匿名检举,且没有足够证据,最终案件被撤销,达芬奇被释放。
这个案件是我们对他性取向最直接的史实证据。尽管他后来再未被法律纠缠,但这件事可能对他产生了深远影响,使他终生保持低调,不公开表达性情。
2. 终身未婚
达芬奇从未结婚,也未有任何已知的异性恋情或婚约记录。这在他那个时代的男性中较为罕见,特别是对一个社会地位逐渐上升的人来说。
三、与男性的亲密关系
达芬奇一生中与几位年轻男性建立了非常密切的关系,这些关系在当时引起过议论,也被后世学者重点分析。
1. 贾科莫·萨尔(Gian Giacomo Caprotti)——小撒拉伊(Salai)
-
撒拉伊大约在1490年进入达芬奇的工作坊,当时仅10岁左右,成为他的学生与助手。
-
他外貌俊美,性格顽劣,常被达芬奇在手稿中斥为“骗子”“小偷”“撒谎者”。
-
然而,达芬奇一直容忍他近30年,甚至在遗嘱中给他留下遗产和重要画作。
-
撒拉伊曾担任过达芬奇部分作品的模特,如《施洗者圣约翰》和《巴克斯》,这些作品展现出极强的柔美、中性特质,甚至有挑逗意味。
许多艺术史学家认为,达芬奇对撒拉伊有深切感情,可能包含性爱层面。但由于无明确证据,也有学者认为这更多是父子式、艺术师徒式的依恋。
2. 弗朗西斯科·梅尔齐(Francesco Melzi)
-
梅尔齐是达芬奇晚年的主要助手,年少俊美,出身贵族,是其晚年最亲密的伴侣。
-
梅尔齐陪伴达芬奇直到他去世,并继承了他的全部手稿和作品。
与撒拉伊不同,梅尔齐更受达芬奇尊重,也体现出一种更深层次的心灵连接。一些研究者认为,达芬奇与梅尔齐之间可能是一种柏拉图式的情感关系。
四、艺术与性取向的关联
达芬奇的画作中常出现具有柔美气质、带有雌雄同体特征的男性形象。他所描绘的人物,如《施洗约翰》、部分圣徒或天使,面部柔美、眼神含情,有强烈的性暗示特征。
-
例如,《施洗约翰》的右手指天姿势及微笑与《蒙娜丽莎》相近,被认为传达了神秘与挑逗的感觉。
-
他解剖学笔记中对男性生殖系统的研究极其细致,有学者认为显示了他对男性身体的高度关注。
当然,艺术风格和个人性取向不完全等同,但综合他的生活轨迹和艺术表现,不难看出他对男性身体与美的浓厚兴趣。
五、现代学界的观点
绝大多数现代历史学家、艺术史学家与性别研究者认同:达芬奇极有可能是同性恋者或至少是同性恋倾向者,虽然无法完全确定他是否有具体的性行为。
这一观点的依据包括:
-
法律记录中的同性行为指控;
-
长期与年轻男性的亲密关系;
-
未婚未育,缺乏女性情史;
-
艺术风格与同性美的赞美;
-
手稿和私人笔记中表现出的感情倾向。
六、时代背景与隐秘性
在15世纪的佛罗伦萨,尽管同性恋行为在宗教和法律上被禁止,但社会中男性间的亲密关系在某些阶层中并不罕见。特别是在文艺界,这种关系有时甚至被理想化为“柏拉图之爱”。
然而,由于法律高压和宗教管控,多数同性恋者必须隐秘行事。达芬奇极可能是出于自我保护而保持沉默与克制。
七、结论
达芬奇的同性恋问题不能用现代身份政治的视角去简单判断。他可能从未将自己的性倾向公开承认或标签化。然而,从历史资料、私人生活、艺术表达及与男性关系等多个方面看,他展现出高度一致的同性恋特征。
可以较为合理地推论:
达·芬奇是一位具有同性恋倾向或同性恋身份的人,他在隐秘中维持着对年轻男性的深厚感情,并将这种感情融入艺术、生活与思想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