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哈德良皇帝

上一篇 返回目录 下一篇

哈德良皇帝(Hadrian,公元76年-138年)是罗马帝国五贤帝之一,在位时间为公元117年至138年。他以巩固帝国边疆、修筑哈德良长城(Hadrian's Wall)、发展文化艺术和哲学而著称。然而,在当代和后世研究者眼中,哈德良的私人生活,尤其是他与青年安提诺乌斯(Antinous)之间的亲密关系,也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


一、哈德良与安提诺乌斯的关系

1. 安提诺乌斯的背景

安提诺乌斯是比提尼亚(今土耳其西北部)人,出生于公元110年左右。他出身平民家庭,约在13岁左右被带入皇室随从圈。根据史书记载,他具有极高的美貌和沉静的气质,很快赢得哈德良的宠爱,成为他的贴身随从、旅行伴侣及情人。

安提诺乌斯被认为是哈德良最宠爱的“爱童”(eromenos)——这是古希腊文化中成年男性与少年之间建立的一种教育性与性关系并重的特殊关系模式。这种关系在罗马社会虽然并不主流,但在文化接受度较高的上层贵族中并非罕见。


2. 安提诺乌斯之死与神化

公元130年,安提诺乌斯在与哈德良皇帝一同旅行至埃及期间神秘溺水身亡,年仅19岁。他的死因至今仍是谜团,有几种主流说法:

  • 事故说:他在尼罗河中意外溺水。

  • 牺牲说:他自愿或被安排作为“人牲”,以献祭给神祇,祈求皇帝健康长寿(这种祭祀观念有埃及与希腊宗教背景)。

  • 自杀说:出于对逐渐失宠或命运不可掌控的悲观情绪,他自尽。

安提诺乌斯之死对哈德良造成了极大打击。他不仅为其立庙建像,还下令将其神化(通常罗马帝国只对皇帝进行神化)。在整个帝国范围内,大量雕像、硬币、庙宇和城市(如Antinoopolis)以他的名字命名和纪念,安提诺乌斯成为罗马帝国唯一一个被正式神化的“平民爱人”。


二、同性关系在哈德良时代的文化背景

1. 罗马社会对同性关系的态度

罗马社会对同性性行为的容忍度,与现代认知不同,更关注的是性行为中所扮演的角色和身份地位

  • 在罗马上层阶级中,成年男性与青年男童之间的性关系(仿希腊pederasty传统)并非罕见,尤其在文化上推崇希腊哲学的圈层中,甚至被视为高尚情感。

  • 社会普遍接受主动方(penetrator)为自由民、成年男性,而不接受被动方(penetrated)为自由民、成年男性。被动的一方若为自由民成年男子,则会面临社会耻辱和法律惩罚。

  • 对于奴隶、随从、青年、外族人等社会地位较低者,作为性关系的“被动方”则不受指责。

因此,哈德良与安提诺乌斯的关系虽引发议论,但并未在当时激起严重的政治危机或法律挑战。一方面因为安提诺乌斯年幼且非罗马籍(社会身份较低),另一方面也因为哈德良皇帝本身崇尚希腊文化,在位时大力推广希腊风尚。


2. 哈德良是否为同性恋?

“同性恋”是现代术语,用于定义长期的、固定的同性情感或性倾向。在古代,性别角色、社会身份和行为方式更重要。因此,我们不能以现代概念简单定义古人。

不过,从史料记载看:

  • 哈德良曾与合法妻子Sabina结婚,但两人感情疏离,缺乏亲密记录,也无子嗣。

  • 没有记载他与其他女性有过深厚感情。

  • 相反,他与安提诺乌斯的关系持续多年,在安提诺乌斯死后十余年里,哈德良仍不断为其建庙造像,并命帝国广泛纪念。

  • 一些史学家指出,哈德良对安提诺乌斯的悼念超越了传统的政治纪念形式,更像是情感与心灵层面的深刻依恋。

因此,许多历史学家认为,哈德良至少具有明显的同性恋倾向,甚至可能是以同性为主的性取向者。当然,这种归类应建立在文化语境差异的理解上。


三、后世评价与文化影响

1. 安提诺乌斯的形象与文化遗产

安提诺乌斯之死与神化,使他成为后世最广泛复制的男性雕像形象之一。其形象在古典艺术中被塑造为青春、美貌、忧郁与神性的化身,启发了大量绘画、雕刻和诗歌作品。

2. LGBTQ+视角的当代重评

当代LGBTQ+史研究者普遍将哈德良与安提诺乌斯的关系视为古代同性恋情感的重要实例之一:

  • 他们的故事体现了超越肉体的精神依恋与哀悼之爱。

  • 在同性恋长期遭受打压的历史背景下,哈德良这一皇帝的情感公开、纪念行为,成为少数得以进入主流历史叙事的同性情感样本。

  • 安提诺乌斯也被一些现代LGBT团体尊为“同性恋圣人”或象征人物,纪念其在情感历史中的特殊地位。


结语

哈德良皇帝的同性恋倾向在古代世界中并不罕见,但他与安提诺乌斯的关系因深刻而持续的感情、皇帝身份的公开纪念、以及文化传播的广泛影响,而成为同性情感在历史中罕见的“被记录、被赞美、被神化”的例子。

这是一个关于爱与死亡、皇权与私情、记忆与塑造的复杂故事,也是一段穿越时间而未被掩埋的同性情感见证。


本文创建于:2025年08月07日
上一篇 返回目录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