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青少年性取向发展的自然性

上一篇 返回目录 下一篇

青少年性取向发展的自然性,是现代性心理学、性教育、社会学等领域广泛认可并强调的一个重要观点。这一观点主张:性取向是在一个人生命发展过程中逐渐自然形成的,它不是选择的结果,也不应该被强迫改变


一、什么是性取向?

**性取向(sexual orientation)**指的是一个人持久的、深层的对某一性别的情感、浪漫和/或性吸引力。常见的性取向包括:

  • 异性恋(对异性产生吸引)

  • 同性恋(对同性产生吸引)

  • 双性恋(对两性产生吸引)

  • 泛性恋(不以性别为吸引前提)

  • 无性恋(很少或没有性吸引)

这些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固定类别,而是一个光谱(spectrum)


二、性取向是如何发展的?

1. 青少年时期是性取向发展的关键阶段

青少年大约在10-18岁之间,处于身体发育和心理觉醒的时期。他们开始对性、情感关系和自我身份有更深的思考和体验。这种探索通常是自然的,也是个体成长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

“我们并不选择成为同性恋或异性恋,就像我们不选择我们的身高或肤色一样。”
——《美国心理学会》(APA)

2. 性取向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大多数青少年并非一开始就完全明确自己的性取向。很多人经历了疑惑、探索、尝试与认同的过程。这个过程因人而异,有的在初中、高中就很清晰,有的则到大学或更晚。

重要的是:这个过程不应被干扰、压迫或人为扭曲。

“性取向的发展是一个个体的旅程,而非社会可以干预的项目。”
——安·佩尔(Ann Pellegrini),美国性别研究学者


三、性取向不是选择出来的

很多反同言论错误地宣称“同性恋是选择的”,但科学研究和心理学界已明确指出——性取向不是选择

科学研究支持

  • **美国心理学会(APA)**明确指出:

    “人们不选择自己的性取向;无论是异性恋、同性恋还是双性恋,性取向都是在早期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的。”

  • 《柳叶刀·精神病学》(The Lancet Psychiatry)2020年的一篇研究回顾总结指出:

    “性取向并不受家庭教育方式或早期生活事件直接决定,其根源在于遗传、激素和大脑结构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四、名人案例与声音

1. 艾伦·德杰尼勒斯(Ellen DeGeneres)——美国脱口秀主持人、女同性恋者

她在接受采访时曾说:

“我六岁的时候就知道我和别人不同。但我花了很多年才接受这就是我自己。”

她的经历说明,许多同性恋者在童年或青春期就开始察觉自己的性取向,只是碍于社会压力而迟迟不敢表达

2. Lady Gaga —— 歌手,公开的双性恋者

她在一首歌《Born This Way》中唱道:

“No matter gay, straight or bi, lesbian, transgender life,
I'm on the right track, baby, I was born to survive.”
——《Born This Way》

这首歌成为全球性少数群体的“天赋颂歌”,强调:性取向不是选择,是“天生如此”


五、被压抑的性取向对青少年的伤害

社会偏见、父母不接纳、学校歧视等因素会让很多青少年长期压抑自己的真实性取向,导致:

  • 焦虑与抑郁

  • 社交孤立

  • 自我厌恶甚至自残

  • 自杀风险显著上升

“青少年不应该为他们是谁而感到羞耻。”
——巴拉克·奥巴马,美国前总统

根据美国CDC(疾控中心)2021年青少年行为风险调查:
同性恋和双性恋青少年自杀尝试率,是异性恋青少年的3倍以上。


六、现代社会的支持趋势

  • 美国、加拿大、德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已将性别多元教育纳入中小学课程。

  • 许多国家法律禁止“转化疗法”,即试图将同性恋“扭转”为异性恋的手段。

  • 越来越多的学校提供LGBTQ+友好支持体系,例如辅导员、社团、匿名信箱等。

“同性恋不是病,也不需要治疗。”
——世界卫生组织(WHO)1990年宣布将同性恋移出精神病分类


七、结语

青少年性取向的发展是一个自然、生理、心理和社会互动的过程。每个人的旅程都是独特的,都应该被尊重。理解并接纳这一点,不只是科学理性所要求的,更是社会良知的体现。

“让孩子成为他们自己,是父母给予孩子最美的礼物。”
——性教育专家 贾静雯(台湾)


温馨提示:由于个体的差异,本文作为科普仅供参考
本文创建于:2025年08月05日
上一篇 返回目录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