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从怀疑、接纳到认同的过程

上一篇 返回目录 下一篇

从“怀疑、接纳到认同”的过程,是指一个人(或一个群体)在面对某种身份、事实、情感或理念时,从最初的不确定、抗拒、甚至否定,逐渐转向理解、容许,最终全然认可和内化的心理或思想转变过程。

这个过程常常出现在如下情境中:

  • 性别/性取向的自我认同

  • 面对亲人/朋友出柜

  • 对信仰、文化或价值观的转变

  • 经历创伤、疾病后的心理调适

  • 接受自我某部分“不完美”或“边缘”的存在

下面我们就以**“个体面对自己或他人的性取向”**为核心主题,详细分析这一过程。


一、怀疑(Doubt)

怀疑是这个过程的起点。它可能表现为:

  • 自我怀疑:“我为什么会对同性产生好感?”

  • 对他人怀疑:“他是不是同性恋?”

  • 对规范怀疑:“难道我一直以来理解的性别关系是错的?”

  • 情绪上的困惑、羞耻、恐惧、内疚

心理机制:

这是认知与现实之间产生张力的时刻。人在面对“不合常规”的感受时,第一反应往往是防御与否定。尤其在传统文化、宗教道德或社会歧视压力下,怀疑可能会持续很长时间,甚至伴随痛苦。

真实案例:

艾伦·德詹尼丝(Ellen DeGeneres),美国脱口秀主持人,曾说:

“When I realized I was gay, I was devastated. I thought: ‘Why me?’ I thought it was a curse. I prayed that I wasn't.”
——“当我意识到我是同性恋时,我心碎了。我想:‘为什么是我?’我以为那是一种诅咒。我祈祷我不是。”

她在90年代出柜时不仅失去了电视节目,还长期被排斥,这正体现了从怀疑和恐惧开始的内心挣扎。


二、接纳(Acceptance)

接纳意味着一种转折,虽然不一定意味着“喜欢”或“完全赞同”,但表示开始允许某个真相存在。

表现为:

  • 停止对感受的自责

  • 愿意去了解相关信息

  • 对他人(或自己)的身份不再激烈否定

  • 内心开始浮现出“也许这没什么”的声音

心理机制:

此阶段通常需要接触到“共鸣”与“支持”。可能是通过朋友、网络文章、影视作品,或心理咨询,从他人的经历中看见自己的影子,产生松动。

名人语录:

**奥斯卡·王尔德(Oscar Wilde)**在狱中写的《狱中记》中写道:

“I must learn to accept my nature for what it is, to let go of shame and live truthfully.”
——“我必须学会接受我天性中的样貌,放下羞耻,真诚生活。”

他在经历牢狱之灾后,开始不再逃避自己的身份,这是一种艰难但关键的自我接纳。


三、认同(Identification / Integration)

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转变。它意味着:

  • 全面内化并认同某种身份或现实

  • 不仅不再否定,反而以其为自我价值的一部分

  • 在面对外界质疑时,依旧坚定不移

  • 主动参与相关社群、表达、倡导

表现为:

  • 自信地说出“我是同性恋”

  • 主动参与同志社群活动

  • 与亲人朋友坦然分享

  • 将这种身份与其它身份(如职业、家庭角色)整合

心理机制:

认同是自我一致性的体现。人在认同一个身份时,会感受到解放、归属与力量。

案例与语录:

**乔治·迈克尔(George Michael)**曾说:

“I spent the first half of my career being accused of being gay when I hadn’t had anything like a gay relationship. The second half, I was being accused of being in the closet.”
“I finally said: Enough. I’m gay. And I’m not ashamed.”
——“我职业生涯前半段被指责是同性恋,但那时我甚至没谈过男朋友。后半段又被指责躲在柜子里。最后我说:够了。我是同性恋,我不羞耻。”

他从逃避,到被迫面对,到坦然认同,是典型的完整心理历程。


总结:三个阶段的心理关键词

阶段情绪关键词思维特征支持因素
怀疑否认、恐惧、羞耻、焦虑质疑自身、压抑冲动、抗拒标签社会规范、家庭影响、文化压力
接纳理解、松动、好奇、安慰承认现实、主动探索、寻求信息他人支持、心理咨询、角色模型
认同自信、自由、整合、归属感自我一致、公开表达、社会行动社群力量、自我成长、正向经验

附加说明:这个过程不是直线

许多人会在这三阶段之间来回反复,有时退回怀疑,有时停滞在接纳而无法彻底认同。每个人的速度和路径都不同,不能强求一蹴而就。


温馨提示:由于个体的差异,本文作为科普仅供参考
本文创建于:2025年08月05日
上一篇 返回目录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