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选择难题
平时闲聊的时候,老校长夫妇俩总为自己以后的日子发愁。
不管一个家表面上看起来多么和谐幸福,总是会碰到纠结的时候,总会面对一些必须做出的选择。古人早就说过了: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老校长只有一个女儿,在国外读书,然后工作、定居,最终移民到了新西兰,并和一个华侨结婚生子,好在丈夫家庭条件不错,有自己家族的生意,最起码让老校长夫妇少了一些担心。老校长夫人三年前退休后,每年暑假都会去新西兰住一段时间,等老校长退休了,也许都要搬过去长住了,虽然不是那么情愿,但毕竟自己亲生女儿和外孙在那里。老校长只有一个女儿,也许他这么多年一直把我当作他的儿子一般看待吧。
对于这个伤感的话题,我们很有默契地极少提起。还是两个月前,他女儿林薇带小孩回国看望老校长夫妇,我们两家人在一起吃饭的时候聊起过这个话题。
席间,聊得并不愉快。老校长不愿意去国外常住,而林薇极力地劝说,希望和他们一起生活。中国人传统的落叶归根和老有所终的思想,很难接受漂洋过海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国度去度过自己的老年生活。也许有人羡慕那些出国在外拿到绿卡的人,然而风光的表面下,不知道有多少无奈和艰辛。
那次饭后回到家里,儿子对我说:“林爷爷和赵奶奶如果去了新西兰,我真舍不得。”我当然能体会儿子的这份感情与不舍,我又何尝不是这样,老校长与我的关系已经不仅仅是父子、师徒、上下级那么简单了,良师益友也不能完全表达清楚我们之间的感情。很多时候,老校长和我之间的一个眼神,就能明白彼此的想法;一个动作就能传达完整的意思,这需要怎样的默契才能如此?也许前世我们修炼了同一门高大上的内功传音之术吧。
有一个报道,一对北京的夫妇卖掉了自己在北京的房子,移民到澳大利亚。在澳大利亚定居之后,他们有了自己的农庄,自己的别墅,羡煞旁人。然而,开始的新鲜感过了之后,随之而来的只有后悔。那里确实很美,空气清新,有袋鼠也有不知名的毒蜘蛛和虫子,但更多的是寂寞。
去一个地方旅游体验一下,有钱有闲,哪怕住上一两个月也是不错的选择。我们普通人的旅游不就是从一个自己呆腻了的地方,去到一个别人呆腻了的地方?现在的人还是比以前要文明一些,只是在景点拍个照留个影,很少有人会在墙壁上刻上‘俺老孙到此一游’或者像狗一样每到一个景点就撒泡尿留个纪念。当然,还是有的游客,为了把自己拍得更帅更美一些,爬爬护栏踩踩花草什么的,就不足为奇了。
敢于打破以前所有的一切,放弃积累的人脉和国内的事业或工作,到国外去从头来过,体验完全不同的生活,如果不是有真本事,在国外能有稳定的收入甚至成功创业,那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而这种勇气很多时候是一种冲动和盲目,谓之匹夫之勇。
那对移民到澳大利亚的夫妇,很富裕,有一大片自己的农场,和许多牲畜,当然那里的人工也很贵。他们第一年请人打理,等到年终结算,发现银行的存款少了很多。收获的农产品卖完之后,除去人工和成本,反而要倒贴不少钱进去。想把农场荒废了吧,当地政府明确规定了农场是必须耕种养殖的。
两位从没做过农活,在北京过着轻松日子的有钱夫妇,只好自己拿起锄头下地干活去了(当然也许是开着农用车吧)。这些都没有什么,最主要的是农场里人烟稀少,要见到另一户农场主,需要跑几十公里。
看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我分不清故事的真假,也不知道这对夫妻是否还幸福着,或许骑着马,兜着风,在空旷的农场里书写无边寂寞。
我虽然比老校长年轻,思想却还是很保守很传统。对于移居海外,压根就没有想过。女儿有很多同学从初中就开始读国际班,为以后留洋过海做准备。然而,事实上,有不少的留学生只是在海外混了几年,然后再回到了国内,高不成低不就,或者干脆继续啃老。
对于他人的选择,我从不说什么,可是对自己的小孩,我从不鼓励他们到国外去读书,当然如果他们真的要去,我也会全力支持。只是我会告诉他们:每个人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人的一生,会遇到很多岔路口,这个时候,总是需要我们做出选择。
对于老校长退休后的选择,我无权干涉和影响,即便有多么的不舍得,我也只能听之任之。因为选择的权利不在我手上,这是老校长夫妇需要作出的选择。
这是一道选择题,有点难,答案却很简单,只有A或B,去或留。
我内心真实的想法是,希望老校长七十岁以后再退休,这样,至少可以晚些去做这道选择难题。
*************************************《你的味道》,你我的味道。欢迎收藏,感谢读者朋友们的支持!
章节评论 (0)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第一条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