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石墙暴动(1969)
背景
石墙暴动(Stonewall Riots)是1969年6月28日凌晨在美国纽约市格林威治村(Greenwich Village)石墙酒吧(Stonewall Inn)发生的一系列自发抗议事件,被广泛认为是现代LGBTQ+权利运动的转折点。在1960年代的美国,同性恋者面临严重的法律和社会歧视,以下是事件发生前的背景:
- 法律压迫:
- 在1960年代,美国大多数州将同性恋行为定为非法。例如,纽约州的“反鸡奸法”(sodomy laws)将同性性行为视为犯罪,最高可判处数年监禁。
- 警察经常以“公共猥亵”或“扰乱秩序”为由突袭同性恋酒吧,逮捕顾客。酒吧经营者若被发现向同性恋者提供服务,可能会被吊销执照。
- 跨性别者、性别非二元者以及其他性别表达不符合传统规范的人群也常因违反“变装法”(要求穿戴与生理性别一致的服装)而被逮捕。
- 社会环境:
- 同性恋者在社会中被污名化,常常被视为“道德败坏”或“精神病患者”。美国精神病学协会直到1973年才将同性恋从精神疾病列表中移除。
- 同性恋酒吧(如石墙酒吧)是少数为LGBTQ+群体提供安全社交空间的场所,但这些地方往往由黑帮控制,酒吧条件简陋,且经常面临警察骚扰。
- 石墙酒吧的特殊性:
- 石墙酒吧位于纽约市克里斯托弗街(Christopher Street),是格林威治村的同性恋社区中心。尽管酒吧环境简陋,饮品昂贵且服务质量差,但它是当时为数不多允许同性恋者公开跳舞的场所。
- 石墙酒吧吸引了多元的顾客群体,包括同性恋男性、女同性恋者、跨性别者、流浪青年、变装皇后(drag queens)以及其他边缘化群体。
事件经过
1969年6月28日凌晨,石墙暴动在一次常规的警察突袭中爆发。以下是事件的大致时间线:
- 突袭开始:
- 6月28日凌晨约1:20,纽约市警察局的六名便衣和制服警察突袭了石墙酒吧,理由是酒吧涉嫌无证售酒(这是当时常见的借口)。
- 警察要求酒吧内的约200名顾客出示身份证明,并开始逮捕那些没有证件或违反“变装法”的人。被逮捕者被要求排队等待警车带走。
- 抗议的爆发:
- 与以往不同,这次突袭引发了顾客的强烈反抗。被警察粗暴对待的顾客和围观群众开始聚集,情绪逐渐激化。
- 据目击者回忆,一名被警察拖出酒吧的女性(可能是跨性别者或变装皇后,具体身份有争议)高喊:“你们为什么不做点什么?”这激发了人群的愤怒。
- 人群开始向警察投掷硬币、瓶子、石头等物品,嘲讽警察的压迫行为。抗议者还齐声喊道:“我们是同性恋,我们不走!”
- 冲突升级:
- 警察试图驱散人群,但抗议者人数迅速增加,达到数百人。警察被逼退至酒吧内,抗议者则试图焚烧酒吧以困住警察。
- 冲突持续了数小时,抗议者点燃垃圾桶、砸碎酒吧窗户,并与增援的防暴警察发生激烈对抗。
- 当晚的抗议最终在凌晨逐渐平息,但后续几天,抗议活动仍在格林威治村持续进行。6月28日至7月3日,数千名抗议者多次聚集,举行游行、集会,并与警察发生小规模冲突。
- 关键人物:
- 尽管没有单一的“英雄”角色,但一些人物在事件中被认为是关键推动者。例如,跨性别活动家玛莎·P·约翰逊(Marsha P. Johnson)和西尔维娅·里维拉(Sylvia Rivera)被认为是激励抗议的重要人物,尽管她们的角色在历史记载中有不同版本。
- 抗议者的多样性(包括种族、性别和经济背景)体现了LGBTQ+群体的复杂性,也为后来的运动奠定了包容性的基础。
后果与影响
石墙暴动不仅是一场即兴的抗议,更成为LGBTQ+权利运动的催化剂,其影响深远:
- LGBTQ+运动的兴起:
- 石墙暴动标志着LGBTQ+群体从被动接受压迫转向主动抗争。事件后,激进的同性恋解放组织迅速涌现,例如同性恋解放阵线(Gay Liberation Front, GLF)和同性恋活动家联盟(Gay Activists Alliance, GAA)。
- 这些组织推动了更激进的抗议形式,包括公开游行、宣传活动和法律挑战,取代了此前更为保守的“同性恋权利”运动(如马塔钦学会)。
- 骄傲游行的起源:
- 1970年6月28日,为纪念石墙暴动一周年,纽约、洛杉矶和芝加哥等地举行了首次“克里斯托弗街解放日”游行,被认为是现代**骄傲游行(Pride Parade)**的起源。
- 这些游行逐渐扩展到全球,成为LGBTQ+群体的标志性活动,旨在庆祝身份、促进平等。
- 法律与社会变革:
- 石墙暴动后,LGBTQ+权利运动推动了多项法律改革。例如,纽约市在1986年通过了反歧视法案,保护同性恋者的就业和住房权利。
- 暴动还促使更多同性恋者公开身份(“出柜”),改变了公众对LGBTQ+群体的认知。
- 全球影响:
- 石墙暴动的消息传遍世界,激励了其他国家的LGBTQ+运动。例如,加拿大、英国和澳大利亚的同性恋权利组织受到启发,开展了类似的抗议和宣传活动。
- 石墙成为全球LGBTQ+团结的象征,事件遗址(石墙酒吧)在2016年被指定为美国国家历史地标。
争议与反思
尽管石墙暴动被视为LGBTQ+运动的里程碑,但其历史叙述和影响也引发了一些争议:
- 谁是“主角”?:
- 关于谁“点燃”了暴动的争论持续存在。玛莎·P·约翰逊和西尔维娅·里维拉等跨性别有色人种活动家在事件中的作用被一些历史学家强调,但也有观点认为暴动是集体行动,没有单一的领导者。
- 一些批评者认为,主流LGBTQ+运动在后来的发展中过于关注白人、同性恋男性的权益,忽视了跨性别者、有色人种和经济弱势群体的需求。
- 商业化与主流化:
- 随着骄傲游行的普及,一些人批评其逐渐被商业化和“主流化”,失去了原有的激进抗争精神。
- 例如,现代骄傲游行常有企业赞助,部分活动家认为这淡化了石墙暴动反压迫的本质。
- 历史记忆的复杂性:
- 石墙暴动的历史记载依赖于口述历史和有限的文献,细节上存在不同版本。例如,关于第一晚的具体事件顺序和参与者的身份,历史学家和目击者的叙述有时不一致。
结论
石墙暴动是LGBTQ+权利运动的转折点,它不仅改变了美国同性恋群体的命运,也对全球的性别和性少数群体产生了深远影响。暴动体现了一个边缘化群体在面对系统性压迫时的勇气和团结,激励了后来的抗争与改革。尽管历史叙述中存在争议,但石墙暴动的核心精神——对平等和尊严的追求——仍然是当代LGBTQ+运动的基石。
本文创建于:2025年08月07日;文库收录最后更新于:2025年08月07日 2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