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流行文化中的“营”“drag queen”“BL”“耽美”等

上一篇 返回目录 下一篇

1. 营 (Camp)

“营”是一种审美风格和文化现象,起源于西方,后逐渐在全球流行文化中占据一席之地。它通常指一种夸张、戏剧化、刻意反常规的表达方式,带有戏谑、讽刺或自嘲的特质。以下是对“营”的详细解析:

  • 定义与起源
    • “营”最早被明确定义在1964年由美国作家苏珊·桑塔格(Susan Sontag)发表的文章《论“营”》(Notes on "Camp")中。她将“营”描述为一种对“过度”和“夸张”的热爱,强调其非严肃、戏谑的特质。
    • “营”起源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欧洲,尤其是与戏剧、歌剧和同性恋亚文化相关联的表演艺术。它在20世纪中叶的美国流行文化中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在同性恋社群和好莱坞的表演文化中。
    • 核心特征包括:刻意夸张、矫揉造作、反传统、注重形式而非内容、对“坏品味”或“俗气”的拥抱。
  • 在流行文化中的表现
    • 时尚与视觉艺术:营常出现在华丽、夸张的服装设计中,例如大到离谱的礼帽、闪亮的亮片服饰或不协调的色彩搭配。2019年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Met Gala以“Camp: Notes on Fashion”为主题,展示了许多营风格的服饰,如比利·波特(Billy Porter)的金色翅膀造型。
    • 影视与戏剧:营风格在电影中常见于经典好莱坞电影(如《欲望号街车》)或约翰·沃特斯(John Waters)的cult电影(如《粉红火烈鸟》)。这些作品通过夸张的表演和离奇的情节展现营的魅力。
    • 音乐与表演:如麦当娜(Madonna)或Lady Gaga的音乐录影带,融合了戏剧化的服装、舞蹈和视觉效果,展现出营的审美。
    • 同性恋文化中的意义:营在同性恋亚文化中扮演重要角色,它是一种对抗主流文化规范的方式,通过夸张和戏谑表达身份认同和自由。许多drag queen表演就充满了营的元素。
  • 文化影响
    • 营不仅是审美,更是一种社会评论方式,常用于讽刺权力结构、性别规范或消费文化。
    • 在中国,营的审美虽不直接以“营”命名,但可见于某些综艺节目(如《奇葩说》中的夸张表达)或网络迷因文化中的戏谑风格。

2. Drag Queen

“Drag queen”是一种表演艺术形式,通常指男性(或非二元性别者)通过化妆、服装和表演扮演夸张的女性形象。以下是详细解析:

  • 定义与历史
    • “Drag”一词源自19世纪的戏剧行话,指男性演员因扮演女性角色而穿的长裙(long dress)。后来,“drag”扩展为一种独立的表演艺术形式。
    • Drag queen文化在20世纪的美国逐渐兴起,特别是在纽约的地下同性恋酒吧(如石墙酒吧)。1969年的石墙暴动后,drag表演成为LGBTQ+社群的重要文化表达。
    • Drag queen不仅限于同性恋者,也包括各种性别身份的表演者,但它与同性恋文化密切相关。
  • 表演形式
    • 外观:Drag queen通常以夸张的妆容(如浓重的眼线、假睫毛、鲜艳的唇色)、华丽的服装(礼服、高跟鞋、假发)和戏剧化的表演风格为特征。
    • 表演内容:包括唇同步(lip-syncing)、舞蹈、喜剧、歌唱或即兴表演。许多drag queen在表演中融入社会评论,如性别、种族或政治议题。
    • 知名活动:如美国真人秀《鲁保罗的变装皇后秀》(RuPaul's Drag Race),自2009年开播以来,将drag文化推向全球主流,吸引了大量观众。
  • 文化意义
    • Drag queen挑战了性别二元规范,通过表演探索性别流动性和身份表达。
    • 在同性恋社群中,drag queen常被视为文化偶像,代表勇气和创造力。
    • 在中国,drag文化近年来逐渐兴起,尤其在上海、北京等城市的地下俱乐部和LGBTQ+活动中,但因社会环境限制,发展规模较小。
  • 与“营”的关系
    • Drag表演常被视为营的典型体现,因其夸张、戏剧化和对性别规范的戏谑化处理。例如,鲁保罗(RuPaul)的表演风格就充满了营的元素。

3. BL(Boy's Love)

“BL”是指“Boys' Love”,即以男性之间的浪漫或亲密关系为主题的虚构作品,主要面向女性受众。以下是详细解析:

  • 定义与起源
    • BL起源于日本,脱胎于1970年代的“少年爱”(shonen-ai),最初出现在女性向漫画杂志中。这些作品聚焦于男性之间的情感关系,通常较为纯情。
    • 1980年代后,BL逐渐发展为包含更明确性描写或复杂情感的类型,与“少年爱”区分开来。
    • BL主要由女性创作者为女性读者创作,强调浪漫、情感和美学化的男性形象。
  • 表现形式
    • 漫画与小说:日本的BL漫画(如《纯情罗曼史》)和轻小说是主要形式,题材从青春恋爱到奇幻、历史等多样化。
    • 影视剧:近年来,BL改编成真人剧在亚洲大受欢迎,如泰国的《2gether》、日本的《昨日的美食》或中国的《陈情令》(虽未明确定义为BL,但被广泛解读为BL)。
    • 粉丝文化:BL催生了“腐女”(fujoshi)文化,指热衷于BL的女性粉丝。她们常通过同人创作(如同人漫画、fanfic)扩展原作的BL情节。
  • 文化影响
    • BL在全球范围内流行,尤其在东亚(如中国、泰国、韩国)和欧美。它提供了一种探索非异性恋关系的媒介,吸引了大量女性观众。
    • 在中国,BL文化因政策审查受到限制,但网络小说(如晋江文学城)和同人创作仍蓬勃发展。许多作品通过隐晦的方式(如“兄弟情”)绕过审查。
    • BL常被批评为“理想化”或“脱离现实”,但支持者认为它提供了一种安全的情感投射空间,探索性别与关系的多样性。

4. 耽美

“耽美”是中国语境中与BL密切相关的术语,但有其独特内涵。以下是详细解析:

  • 定义与起源
    • “耽美”一词源自日本,最初指唯美主义(tanbi),强调美学和感官享受。1990年代,日本の“耽美”被中国引入,用来描述以男性同性关系为主题的文学和艺术作品。
    • 在中国,耽美逐渐等同于BL,但更强调文学性、唯美化和情感深度,区别于更广义的BL(后者可能包含更通俗或商业化的作品)。
  • 表现形式
    • 网络文学:中国耽美文化主要通过网络小说发展,如晋江文学城的《魔道祖师》《天官赐福》等。这些作品以细腻的情感描写和复杂的世界观著称。
    • 影视改编:由于审查,耽美小说改编成影视剧时常被“去耽美化”,如《陈情令》将原作的浪漫关系改为“兄弟情”。
    • 同人文化:中国耽美粉丝(常自称“腐女”或“耽美爱好者”)通过同人小说、漫画和cosplay表达对角色的喜爱。
  • 文化意义
    • 耽美在中国提供了一种探讨非规范性关系和性别身份的方式,尽管受到严格的文化和政策限制。
    • 它吸引了大量年轻女性读者,反映了对传统性别角色和异性恋叙事的反抗。
    • 然而,耽美文化也面临争议,如被批评为“物化男性”或“脱离现实的同性恋体验”。
  • 与BL的区别
    • 耽美更强调文学性和唯美化,BL更广泛,可能包含轻松、搞笑或商业化的内容。
    • 耽美多见于中国语境,BL则是全球化的术语。

综合分析与总结

  • 共同点
    • “营”“drag queen”“BL”“耽美”都与非主流的性别表达和性取向相关,挑战了传统性别规范和社会期望。
    • 它们在同性恋亚文化中扮演重要角色,提供了表达自我、探索身份的空间。
    • 这些现象都具有表演性和审美化的特质,强调夸张、戏剧化和美学享受。
  • 差异点
    • 是一种广泛的审美风格,适用于各种媒介和文化现象;drag queen是具体的表演艺术形式;BL耽美则是以虚构叙事为主的文学/视觉文化。
    • drag queen更多直接与同性恋社群相关,而BL耽美主要由女性创作和消费,面向更广泛的受众。
    • 地域性:营和drag queen起源于西方,BL和耽美根植于东亚(日本和中国)文化。
  • 在中国的接受与挑战
    • 这些文化现象在中国受到政策和文化保守主义的限制。例如,耽美作品常被审查,drag表演多限于小众圈子。
    • 尽管如此,互联网和全球化的影响使得这些文化通过网络平台(如B站、微博)和粉丝社群得以传播。
    • 年轻一代(尤其是Z世代)对这些文化的接受度较高,推动了其在中国的本土化发展。

结语

“营”“drag queen”“BL”“耽美”是流行文化中与性别、性取向和审美密切相关的现象,它们通过夸张、戏谑和唯美的方式,挑战了传统规范,为多元身份表达提供了空间。在全球化和网络文化的推动下,这些现象不仅在同性恋社群中具有重要意义,也吸引了更广泛的受众。尽管在中国面临审查和文化障碍,它们仍在青年文化和粉丝经济中蓬勃发展,展现了流行文化的包容性与创造力。


温馨提示:由于个体的差异,本文作为科普仅供参考
本文创建于:2025年08月07日
上一篇 返回目录 下一篇